一、项目缘起、宗旨和基本框架
“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是周雪恒教授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档案事业史” (项目批准号10&ZD132)的子课题之一。它的立项建设,是中国档案事业史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与现代信息技术外在条件综合推动的结果。
就学科内在动力而言,史料的搜集和整理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中国历史编纂向有修史先作长编的优秀传统。中国档案事业史学科创建伊始即重视研究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这是构建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直接秉承的历史大传统与学科发展小传统。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是中国档案事业史的学科创建者。上个世纪50年代,韦庆远、程桂芬、曾宪楷等学者开创了中国档案事业史学科建设的初步规模,学科研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即从那时开始。《中国档案史参考资料》、《文书学参考资料》和《档案工作文件和论文选编》等资料书的编纂整理,为中国档案事业知识库建设提供一定的资料基础。六十多年来,随着史料扩展,尤其出土文献中古代文书档案资料的不断扩展,以及中国档案事业史学术成果的不断积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编纂整理中国档案事业史研究资料已是学科发展内在要求。
就外部条件而言,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文献数字化数量及质量持续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在资源获取、数据检索以及分享交流等方面具有了前辈学者无法想象的便利条件。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革新资料整理的传统模式,根据专业需求构建学科数据库或知识库已经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趋势。
基于此,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档案事业史”于2010年底正式立项,在项目申请立项之初,课题组综合考察中国档案事业史学科资料编纂整理的内因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外缘,将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确定为项目子课题之一,即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中国档案事业史各类研究资料,构建开放的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为中国档案事业史学术研究提供文献阅读、知识检索和发现的系统平台。
数字资源是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的基础。按照中国档案事业史学科特点和构架原则,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系统由传世文献资料库、出土文献资料库、公私典藏档案资料库和学术研究成果库等4个子库构成。
传世文献资料库辑录先秦至清末传世文献中与档案事业相关史料,以原始文献为主,不包含今人论著的文字;涵盖传统四部文献以及现代整理之各类大型文集、丛书等,为中国档案事业史研究提供详实的传世文献数字资源体系。出土文献资料库着意于出土文献中的文书部分,从档案学视角出发,先从代表性的文种入手,选择精华,逐步建立起中国宋元以前最全面的中国历史档案数字资源体系。档案馆藏资料库着意于各级各类档案馆现藏历史档案,先从文种梳理入手,逐步建立起中国档案馆现藏珍贵历史档案数字资源体系。学术研究成果库搜集近代以来有关中国档案事业史研究的所有成果,包括中国档案学界、文史学界以及国际汉学界的研究成果,为中国档案事业史研究提供学术成果、学术进展和前沿,建立全面的中国档案事业史学术成果数字资源体系。它们之间互相补充,从基础史料到研究成果,囊括了中国档案事业史学科所涵盖的各个面向的知识资源。
在数字人文理念推动之下,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系统将不断促进数字技术与学科研究的深度融合,以学科文献史料的数据化整理为基础,使之不仅是一个文献阅读、共享与检索的利用平台,还是呈现新脉络,发现新议题,推动知识新发现和学术新进展的研究平台。
二、项目团队构成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档案事业史”首席专家
周雪恒
“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子课题负责人
张斌
设计开发
梁继红
行政统筹
何庄
传世文献资料库
李晓菊
出土文献资料库
何庄
公私典藏档案资料库
梁继红、何庄
学术研究成果库
梁继红
学生助理
张懿德、姜宇栋、范紫薇、张婷婷
参与人员(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研究生(含博士研究生):白雪毅、毕波、曹瑞佳、常凤娇、丁杰、董卉、冯婧、高妍、古云霞、韩小龙、郝梦瑶、胡雨、李小静、李沅傧、梁艳萍、刘婕、刘俊恒、刘云霞、吕丽萍、石鹏、宋增慧、孙敏、孙洋洋、孙宇飞、孙圆、王浩、王雪慧、王志君、王子腾、温婷婷、夏海超、严靖、于倩、张慧清、张佳欣、张瑞、张园、赵玉宁、周蕾、周梦琪、周勇军、朱明慧
本科生:曹新馨、曾骋、陈俐妍、付晓春、苟俊杰、韩若画、侯博文、黄胜国、金盼盼、孔冠蓝、李鑫、卢俊旭、卢筱佳、马翔馨、祁天娇、郄艺、施倩、唐泽阳、陶冶、童霞、王奔、王申、王焱弘、吴欣、席瑞、谢莲、谢倩倩、徐加斌、阎帅、杨晗、杨洁、叶茹雨、周杰、周雪乔、宗一君
技术支持
书同文公司